东湖尤里 |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
- 编辑:admin -东湖尤里 |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
长江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大力量。
工艺、理念、文化的创新是长江两岸永恒的过程。
刘航军
【阅读总结】
■永恒的国线、永恒的河流、长江文化的坚忍不拔、开拓创新,赋予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巨大的生命力。
■长江文化丰富多彩,和谐、共生、美丽,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。
■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。它的创造力、活力、底蕴和凝聚力,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大力量,成为中华文明强盛不衰的重要支撑。
世界十大河流之一是中国的长江、黄河和澜沧江。滋养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,发源于甘地斯山冈仁波齐北坡的狮泉河位于青藏高原。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流域,而中华文明却是唯一存续至今的民族。
文明需要保护,保护文明需要力量。
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冲积平原,苏美尔人发明了青铜工具和楔形文字。古巴比伦人在2.25米高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刻下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律《汉谟拉比法典》。但如今,在遭受战争创伤后,伊拉克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古巴比伦人的后裔。诞生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,历经31个王朝、3000多年的历史,产生了金字塔、木乃伊等文明巅峰。然而,今天的埃及人是阿拉伯人,埃及文化是阿拉伯的。埃及的国父被称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。今天的埃及人看不懂8000年前的象形文字,也看不懂5000年前法老的咒语。今天的埃及没有人敢说他们是古埃及人的后裔。我们来看看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,大约距今四千五千年前。他们出生在印度河谷,创造了象形文字和青铜技术。但先后被波斯人、马其顿人和雅利安人占领。战争的尘埃摧毁了曾经辉煌的文明。直到 1922 年,哈拉帕文字才在旁遮普邦(现为巴基斯坦)被发现,至今尚未被破译。上述三大文明古国的命运告诉我们,巅峰可能崩塌,辉煌也可能消失。一次并不意味着永远,长篇大论也不意味着永远。文明具有创造力,但缺乏先天的活力。
我打断他们文化失败、文明崩溃既有内部结构原因,也有外部环境原因因素。文化的发展、文明的延续必须有经济、政治、思想、军事和环境的支撑。王朝覆灭、民族灭亡、制度崩溃、经济衰退、生态恶化、战争破坏、社会动乱,是文化混乱、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。文明需要保护,保护文明需要力量。中华文明由黄河文明、长江文明等多种独特文明所形成,绵延不绝,始终存在于国家制度、社会生活和社会之中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。从楚代的书法、歌曲,到历代的诗词歌赋,人们通过思想、口口相传、勤奋书写,传承着自己的文化。今天的中国孩子都能认识甲骨文背诵3000多年前的《论语》、《道经》,辨认2000多年前青藏高原留下的秦代“昆仑石刻”。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长期创造力和大众化,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传承性。当西班牙人入侵南美丛林,屠杀了所有学习玛雅象形文字的祭司时,民间无人知晓这些经文,玛雅文明的衰落成为必然。可见,文明的传承是与民族和人民的力量密不可分的。
每天都是新的,一切都是新的,创新求变是长江的气质。
中华民族的发展得益于黄河和长江的相互滋养。人类悠久的历史,推动了源远流长的文化,形成了悠久的文化。文明史。
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城,长江两岸保存着地球演化史、生物演化史、人类文化史的丰富信息密码。从腊玛古猿、南方古猿到能人、智人再到现代人类,无论他们来自哪里,都生活在这里。他们在古代长江流域开凿了第一块土地,锻造了第一把开长江的石斧,为我们今天挖掘了第一个生存空间。长江先民不仅耕耘了自己的家园,还挖掘了文化的土壤,创造了文明的形态。
工艺、理念、文化的创新是长江两岸永恒的过程。 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”,你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“长江”。每天都是新的,一切都是新的,长江的气质就是不服输创新、求变。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而清晰的关于中华民族祖先活动的信息。文化链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延伸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。跨越数万年的稻作文明,沿着河流传播、繁荣,造就了“风吹稻谷,两岸花香飘”的农业景观。
从河姆渡遗址的“二鸟望日”、良渚遗址的玉鸟、石家河遗址的玉凤、“华夏第一凤”、三星堆树青铜神祇的太阳鸟、金沙遗址的太阳鸟,到楚文化的“九头鸟”、楚辞的凤凰画。长江流域以鸟为图腾、崇拜太阳、渴望光明的古代文化至今仍完好无损。它是一种象征性的、持续的、稳定的信仰、思想和意念的传承分。长江文化的坚守和开拓创新,为中华文化的延续赋予了巨大的活力。
万水千山同源,这不仅是长江的地形特征,也是长江的文化特征。长江流域山地形态、地形地貌、水势复杂多变。考虑高低层次,贯通东西中。江海共存,从三江源头隆起的冰山,到三峡地区的高峡,穿过通海三角洲的大潮。地理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了文化多样性。长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。在长江流域,有三苗、白蒲、百越、白满族、白夷、古蜀、古滇国、羌藏、巴蜀、楚国、吴越等古国。各个民族、部落,以及许多朝代、方国、诸侯、割据势力,都在长江沿岸建都、建都,建立自己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制度。他们是历史人物。其创始人叶适、王阳明、李贽、黄宗羲、顾炎武、王夫之等先贤在这里发扬光大,留下了吉祥之光。长江是一幅长长的文学画卷,写满了屈原、宋玉、阮籍、陶渊明、郦道元、陆兆麟、王勃、杨震、张若虚、崔浩、李白、杜甫、孟浩然、白居易、刘禹锡、苏东坡、岳父等诗人和文学人物。 费孝通、文天祥、徐霞客,留下了一首永恒而辉煌的诗篇。长江文化丰富多彩,和谐、共生、美丽,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。
南北大江文化文明的二元结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明显而独特的优势。
康姆与世界其他河流文明相比,中华文明的重要而独特的优势就在于它拥有黄河、长江两大河流源头和两大文化体系,形成了相互竞争、相互凝聚的局面。从地理上看,有“南江北江”;在祖先身份上,“南燕北黄”;精神图腾中“南凤北龙”;科学上的“南道北儒”,文艺上的“南沙北诗”,“南稻北粟”,“南丝北裘”,“南鼎北礼”。形成“南有船、北有车”的二元结构。南北文化与河流文明。这种结构不仅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,也让两种文明相互影响、相辅相成。r,并获得自发电。同时,江河相通、南北互助,赋予中华文明广阔而深厚的生长和回旋空间。这是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。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两条河流,但苏美尔人、阿卡德人、巴比伦人、亚述人和其他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单一文明。
历史证明,长江和黄河的文化一直是相互激发、交融的。冲突也是交流,战斗也是融合。自远古炎黄之战,到黄炎战蚩尤,尧、舜、禹征伐三苗,再到商周时期中原王朝对夷、狄、戎等蛮夷部落的征伐。从盘龙城建立起从商朝的没收汉阳妃,到水草走廊与西行、金岛的争夺,战争已经成为常态,是另一种融合的方式。从秦始皇统一国家到后汉末年三国之战。魏晋南北朝、北朝(公元304年至439年)的“五乱”和司马睿的“南游记”(公元318年4月),从东晋建立到隋朝。 )和“千公里人口衰退衰退”,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五朝,不少人从黄河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。十国纵横,南北分立。从宋、辽、金、西夏的冲突,直至金军渡过黄河灭北宋,战场从黄河以北扩展到长江以南。直到黄河泛滥导致红巾军崛起,直到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立明朝。从席卷长江的太平天国起义,到驰骋长江以北、黄河流域的捻军,到1911年起于长江之滨、结束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。孩子们,长江和黄河都是历史的场景,都是文化戏剧的舞台。
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共同培育了中国革命。 “南陈北黎”会合建党,“红船”从江南起航,红军在长江中游建立,长征从长江起航r盆地,一直延伸到陕西北部,黄河沿岸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中华文化两大体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、互助性、共生性。当一种文化面临危机时,另一种文化会立即做出反应,通过时间、空间和地域的转变创造活力。中华文明由此浴火重生,继续保持整体生存和最终胜利。当日寇在上海制造“1月28日事变”、“8月13日事变”,制造南京大屠杀,并向九江、武汉、宜昌挺进,意图“速战速决”、“灭亡中华”时,长江陷入紧急状态,黄河作出反应。八路军在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等省建立黄河流域山西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抗日根据地,新四军发起他在长江流域进行了抗日战争,带领中国人民进出长城,上下江河。下面,与敌人同仇敌忾,展开了激烈的抗日斗争。斗争。 《长江船夫歌》和《黄河大合唱》唱出了中华民族保护黄河、保护长江、保护中华民族的最强音,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抗日的鲜明文化号召。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血肉浴血奋战,中华文明才得以在危机中生存并恢复。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密切相关,形成协同效应,从而将河流文明锻造成更加坚强的“合金体”和更加牢固的统一体。六大洲有相同的风俗习惯,九个国家有相同的共同点。如今,各民族长江流域的IC群体与中华大家庭同饮一江水、唱同一首歌,结成命运共同体。这体现了长江文化的统一,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。百川东流入海,百川汇成同源。长江文化的丰富性和交融性,给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。
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的创造力、活力、底蕴和凝聚力,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大力量,成为中华文明强盛不衰的重要支撑。 (作者为武汉大学兼职教授、原中宣部文艺部主任、《强国研究》原主编)
点击图片查看原文
